更新时间:2025-10-19 04:02:08
在连续拍摄出充满符号与隐喻的“民国三部曲”(《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之后,姜文生涯首次地选择了纪实题材作为新片的背景。回顾姜文此前并不多产的指导生涯,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的一个节点:以《太阳照常升起》作为分界,此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鬼子来了》的文本呈现向内收缩的态势,例如与《你行!你上!》同样不断有新人物登场的《鬼子来了》,所有人物的出场却代表着核心语义的多次重复:对具象的两个民族进行着繁复的刻画;而在《太阳》之后的“民国三部曲”中,文本的双臂则向外辐射,姜文痴迷于所谓“政治隐喻”和抽象符号的构建,在21世纪20年代的当下,包括《太阳》在内的这四部作品中,尤其以《子弹》为首,在中文互联网中掀起了一股“姜文热”,无数人狂热地投入到对其符号的解读浪潮中。《太阳》可以称为这一作品两分法中的中垂线,它构建符号的方式是符合导演的影像直觉的,建构在想象力之上,而文本则在姜文强大的剧本掌控力下如轨道车一般精准运行,两者之间达成了精妙的平衡。而“民国三部曲”中,除了剧情上冲突剧烈仍能保有一定观赏性的《子弹》之外,姜文均在符号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丧失了对文本合理性的自觉,堪称是他职业生涯中最拙劣的作品。
回到《你行!你上!》中,这部影片却出乎意料地不属于两分法中任何一种体系。尽管如同欧亚、沈启蒙这些名字一般,表面上姜文仍在卖力建构自己的隐喻场,但本片的核心却类似莱奥·卡拉克斯的《安妮特》(2021),郎朗被塑造成了一个安妮特式的提线木偶般的人物,被木偶的操纵者,即父亲朗国任所摆弄。粗暴、夸张的摄影与剪辑碰撞、变奏出强大的能量场,全片如同手指在琴键上的高速运动一般运行着。在《你行!你上!》中,影片的核心驱动力不是姜文前期作品中因果贯通的故事,也不是后期作品中费劲建构的隐喻场,而是在钢琴与身体的速率中不断释放着的能量场。
请试着回忆一下影片的开场:没有任何前因后果的解释,朗国任与郎朗两人在天台上就弹不弹琴起了争执,话题很快进入到了吃药自杀、跳楼这些极端行为中,郎朗冲向天台,朗国任一记滑铲,郎朗的身体以一种滑稽、夸张的姿态定格在空中,随后片名出现。尽管之后故事从郎朗小时候开始,按时间顺序进行着讲述,但这一幕在之后的影片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顺序时间下,随着情节发展至此进行的复用,一次是在影片最后的演奏中,随着无数回忆镜头的混剪,这一幕再次出现,回扣了影片开场。回想一下这一重要场景出现的方式:不做任何铺垫与解释,直接甚至粗暴地进入到影片描绘的这对父子此生最剧烈的冲突中——在之后我们看到,朗国任的这一行为险些导致了郎朗的死亡。在影片最后,郎朗演奏成功一举成名的时刻,却要闪回到这反复出现的一幕,直截了当地表现了影片的主旨——这种教育方式是“杀人”的。
更重要的是,这场天台戏代表了影片的核心思路,即选取的事件本身都具备着一定的能量,无论是拜师、学艺还是考试,而组织它们的方式则是平均的,这让影片始终处在均匀的状态中。同样在影片开场不久,一个韦斯·安德森式的镜头,郎父与郎朗坐在三轮摩托车上平直地穿越春夏秋冬,概念化的呈现贯穿全片,同样还有着超现实的场景,肆意展示着身体的能量:郎朗最后用滑稽的姿势后空翻坐上琴凳,或是两个郎朗一起飞向空中。
在姜文过去的作品中也不乏夸张的姿态与不断重复的台词,但不管是《让子弹飞》中的“枪在手,跟我走”还是《太阳照常升起》中精准挂在树上的鞋,但它们都指向某种实意,不管是与不同阶级的斗争还是女性身份的代指,尽管它们是符号的。但《你行!你上!》似乎走向了他从前所有作品的反面,它们不再指向实意,而是与高速剪辑和夸张的调度一起为影片生成了音乐性。这些内容本身就足够有趣,不管它们是切片式呈现了郎朗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或者只是简单夸张出了场景实际的语义,例如在有着无数人的大楼中间,郎朗乘着升降机演奏《黄河大合唱》,而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放弃细节,而是以同剪辑一样极快的速度展示信息,我们可以从电视屏幕上的汤姆猫直接切换到同样用四根手指弹琴的童年郎朗,一种摧枯拉朽般的气势,打鸡血一样地冲向影片的结局。古典音乐中本就没有具象的指向,有的是相对模糊的指向,但是却常常为听众的感官提供相似的震动。郎朗在美国音乐学院打擂台时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它具有着君临天下式的威严感,有着金属般的光泽与英雄气概,但这又何尝不是姜文在高密度的台词与亢奋的演员状态中所提炼出来的能量?每当郎朗在琴键上奏响音乐的同时,电影和音乐之间都完成了同构,它们向外不断辐射出强大的能量场,而这些能量取代了姜文以往作品中的实义性表达,成为了我们在观看影片时凝视着的核心。
《你行!你上!》是一部相当简单的电影,我们只需要如欣赏古典音乐一般,感受着动作与剪辑中蕴含着的气势,凝视着银幕中溢出的强大能量场。通过对影片音乐性的同化,我们无需依赖观看他过去作品的经验,对影片进行着符号化的解读。相反地,影片的一切都相当浅白,在天台戏的三次重复中便已经道明了主旨。作为影片最核心的音乐性的能量场在影片进行的过程中鲜有损失,因为这部电影根本不需要传统叙事电影中的转折或变奏提供故事的张力,而是只需要保持着均匀的状态,便可以带着这股冲劲一直走到影片的结尾。因此《你行!你上!》不仅是姜文创作的新起点,走向了他以往所有作品的反面,它甚至也超过了《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或《太阳照常升起》,毫无疑问这是姜文最好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