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0-13 04:03:14
作者|Claudia Siefen-Leitich
正文
电影制作人兼诗人村冈由梨(1981年生)将自己的电影、视频、摄影及文字作品称为“自画像” (本文兼用),但更重要的是,她展现了当代日本社会中女性的现代形象。文字绘画创作及与影像研究实验室的合作,巩固了这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电影创作地位。变态、病态与肉体主义 (Corporeality) 构成了她自我记录式艺术的框架。2019年我曾将她的两部影片与若松孝二作品联映,本文将深入剖析她这种极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自白形式。
艺术家自我表达的各种表现形式在现代主义时期已然失控,在所谓后现代主义中持续膨胀,有时还通过在不同层面精心构筑多元断裂来实现。后结构主义彻底否定了现代主义对主体性、原创性及艺术作者身份的认知。自画像这一艺术形式遭受深刻变革并非首次。媒介的多重可能性(尤其是1970年代起摄影与视频格式的运用)对此至关重要。这些变革引发了对肖像概念是否需要重新定义的探讨。在艺术史的广义范畴中,自自我呈现体裁诞生以来,艺术家、镜像、观者及其凝视始终构成该体裁的基石。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要素的定位已发生巨大变化。
艺术家不再将自己置于中心位置。观众有时会被赋予相当积极的参与者身份。在二十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摄影与视频使镜像不再成为自我呈现的必需品,但并未使其变得多余。镜像隐喻的转变为艺术家自身的镜像凝视与图像本身都开辟了有趣的可能性。在此,观者的视角以极其多样的方式被瓦解。
我们日益见到以存在主义叩问为题材的自画像,通常借助艺术家自身肉体进行创作。这些自画像中,艺术家刻意展露自我以吸引关注;更有甚者呈现多重自我形象,直至发展为视觉自传体自画像。我们会看到玩弄伪装与假面舞会的戏服肖像,以及以象征性呈现为形式的自我表述——这些作品在观者眼前耳畔,由或抽象或具象的物体引领观感。
时至今日,无数艺术自画像仍在探讨存在主义问题,追问生死本质、内在心理状态,同时也审视外部社会约束与文化规范价值观对个体的影响。这些探索最终催生了行为艺术、表演艺术及身体艺术的兴起,出于制作成本考量,这些艺术形式常与影像艺术相融合。以自身躯体为媒介,在直面上述主题的过程中,众多艺术家刻意跨越既定边界,直面痛苦、恐惧、病痛、厌恶、暴力、控制、攻击性乃至过度攻击行为与自残。
观者似乎与代表性的自恋的暴露狂式的自我描绘截然相反。这些具有传播性的自画像显然主要意图在于吸引关注。从艺术史角度而言,此类描绘指向一位包罗万象的艺术家,但受苦艺术家的形象亦可通过直面观众的凝视来呈现。这种自我呈现往往由多状态与面向构成,旨在表明不存在唯一真实的自我——因为身份并非单一,而是永远“多元”的。这颠覆了自画像惯常的特征,或者说,颠覆了私密性的独特性。它使肖像作为潜在的批量产品显现出来。
在她的影像与文字创作中,村冈以视觉自传的形式呈现自我,从而描绘了“成为主体”的过程。然而,通过多种记忆载体叙述自身生命历程时,她始终无法提供包罗万象的呈现。由此产生的缺失与凝练,皆成为艺术反思与技艺的载体。电影、音乐、服饰、访谈、诗歌与摄影常成为核心载体。但通过展现特定生命轨迹,作品得以超越个人层面,映射特定社会阶层与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境况。那些随时间流逝显现的痕迹亦可借此方式留存。村冈虽通过家族亲历者身份避免了过度揣测,却为观者留下了补充细节的空间。
自我呈现的一种可能形式是类饰。有趣的是,在此个人层面上,我们不禁要思考所饰角色本身与扮演者本我之间的边界问题。这关乎身份认同的本质及其呈现自我的起点,同时也涉及艺术家同时存在与缺席所引发的矛盾感。村冈时而手持利剑亮相,时而身着黑白、明红或蓝衣,极具统一性的概念美学贯穿其作品。她直面疾病(Schizophrenia)带来的社会处境与私人困境,在众多矛盾角色中显现自我,以此表达切身的身份认同。部分自画像甚至完全省略了面部描绘。通过猫、窗户的意象,或以女儿与她共同活动的舞台布景,村冈传递的信息往往超越单纯的头像所能承载的内涵。对训练有素的观者而言,这些插入元素几乎成为她影片中的个人标记。在她的电影和诗歌中,村冈记录了主动强制与被动克制如何在她身处社会中心时的艺术创作中显现。但作为艺术家,她不仅感受到创作的强制性,更受制于必须带着愉悦感进行创作的道德压力。过去顺从是纪律与罪恶感塑造的个体行为准则要求,。而今个体面临的理想要求是通过主动性和精神力量实现自显。
图像随着审美化程度的加深日益重要,自我也主要以图像形式呈现。在构建个人身份时,流行文化产物正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审美表达。所采用的符号更多是象征性地传递情感,而非论证性地表达观点。自我戏剧化的核心媒介始终是身体,个人化的表达形式备受推崇,但前提是:它们只能在美学规范限定的范畴内,对既有标准进行有限的变奏。艺术性实践行动——即基于肉体对论题的处理,可被视为使现实具象化的尝试,这些现实本身正是基于我们大脑的反射性结构而产生并具象化的,而这种现实无法用语言的理性部分来描绘。尽管如此,村冈通过她的作品与语言,正接近着这些我们如此熟悉的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